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管理登录
 ■ 首页
 ■ 票据新闻
 ■ 票据法律法规
 ■ 票据法论坛
 ■ 票据民事案例
 ■ 票据刑事案例
 ■ 推荐律师
 ■ 网上咨询
 ■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热门文章

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

民间“票据贴现”未入刑,...

不是最后被背书人的持票人...

朱鑫鹏律师

失票救济的技巧——主张已...

骗取、盗窃票据人被追究刑...

除权判决后,持票人又提出...

骗取银行承兑罪的危害性

信用社与公司签订合同“倒...

 
再贴现利率改革主基调 动态调整 协调配合

再贴现利率改革主基调 动态调整 协调配合
2006年04月11日 10:36:50 中财网
  与商业汇票签发量和贴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相反,从2001年开始,再贴现余额逐年减少,2001年至2005年的年末再贴现余额分别只有655亿元、68亿元、64.68亿元、33亿元、2.39亿元,再贴现工具基本上淡出票据市场。业内对完善票据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呼声日益高涨。
  再贴现利率长期高于转贴现利率是再贴现萎缩主因
  1997年央行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贴现利率由商业 银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百分点的方式执行。自2005年央行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到0.99%以后,贴现利率基本同幅下降,目前全国除了上海、北京等个别地方外,贴现利率早已突破了再贴现利率,市场上最低贴现利率已达到了1.92%左右,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执行已基本上成了一句空话。
  贴现和转贴现(转入)同一张银票,到期都由银行付款,信用风险基本相同,因而两种产品应当采取相同的利率生成机制。但在再贴现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执行的机制,会导致产品的收益与信用风险程度不匹配。商业银行有一定的预期利润率,在存在超额利润的情况下,会出现资信程度不同的银行承兑的票据的贴现利率相同、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基本相同的不合理现象。
  目前商业银行过强的流动性导致央行调整再贴现利率非常困难,下调过多,与货币政策方向不符,微调又解决不了问题,久之则与货币市场利率严重脱节,不能够与公开市场操作协调配合。在目前再贴现利率过高的情况下,调整再贴现利率就意味着降低再贴现利率,如此调整似乎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悖,由此看来,央行不会单独调整再贴现利率。
  “动态调整,协调配合”成再贴现利率改革主基调
  2005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因此,“动态调整”、“协调配合”将成为未来再贴现政策调整的主旋律。
  2005年,央行开放了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实行市场化利率,短期融资券利率基本上稳定在转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之间。具有银行信用的银票贴现利率完全应该低于基于商业信用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利率之下,但在贴现利率必须高于再贴现利率的政策约束下,却存在两者利率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市场自发地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确定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有其合理性。
  也有专家认为,贴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制定贴现利率时不可能不考虑再贴现利率的水平,这中间就有一个央行和商业银行各自对经济运行状况判断的比较,而他们之间的博弈也能提高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的选择,只是时间的问题。在三大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曾被喻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如果央行果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配合使用微调的工具,此时是下调再贴现利率的较好时机。调整再贴现利率可能会综合参照同期回购利率、转贴现利率等指标,同时结合市场的流动性确定,调整的次数可能会比原来频繁一些。另外,通过再贴现资金投向的选择与调整,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是其它工具所不具备的。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于2005年12月推出的“自动质押融资业务”,将债券自动质押融资利率与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挂钩。日间还款的自动质押融资利率按照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减0.27个百分点确定;日终以后还款的自动质押融资利率按照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加7.20个百分点确定。自动质押融资利率与再贴现利率的挂钩,有助于增强再贴现政策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再贴现的作用。
□ 刘晓春  中国证券报 兴业银行

添加:2007/9/26   录入:zhuxinpeng   人气:1511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电话:021-50373167 传真:021-68553233   手机:13774285826
上海市静安区恒丰路600号机电大厦A502-508 上海融盈侓师事务所   邮箱:zxp62108@yahoo.com.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上海公司法律网  版权所有.沪ICP备07024140号
网站浏览: